2021年成人高考历史地理“地球和地图”必考知识点
考点8 时区的划分
以0°经线为中央经线,从西经7.5°至东经7.5°,作为中时区。在中时区以东,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;在中时区以西,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。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.5°,合为一个时区,180°经线是东、西十二区共有的中央经线。这样,全球按经度共划分成24个时区,每个时区跨经度1 5°。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,称为区时,也叫标准时。任意两个地方,它们之间相差几个时区,区时就相差几小时,其中较东的地方,区时较早。
考点9 国际日期变更线
国际上规定,把东、西十二区之间的180°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.简称日界线。人为规定东十二区(在日界线西侧)在任何时刻,总比西十二区(在日界线东侧)早24小时。也就是说,东、西十二区钟点相同(同为一个时区),但日期正好相差一天。因此,海船或飞机在经过日界线时要改换日期,而钟点保持不变。向东走,日期要减去一天;向西走,日期要加上一天。为了照顾180°经线附近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日期的方便,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,因此,不完全在180°经线上。
考点10 比例尺
比例尺=图上距离/实地距离。比例尺的比值越小,表示的范围越大,内容越简略。
考点11 地图上的方向
一般地图判断方向:面向地图,上北下南,左西右东。有的地图上画有指向标,我们就根据指向标在地图上定方向。有经纬网的地图,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。经线表示南北方向,纬线表示东西方向。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,逆向为西。
考点12 相对高度和海拔
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 度。如图中,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;某个地点高出另一 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。如右图中,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。
考点1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
在同一幅地图上,等高线越密集,地面坡度越陡;等高线越稀疏,地面坡度越缓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如下:
(1)山峰:闭合曲线数值外低内高。如图中A、B两点。
(2)山脊和山谷:山脊为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,山脊处为分水线,如图中实线EF所示;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,山谷处为集水线,如图中虚线GH所示。
(3)鞍部: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,如图中C处。
(4)断崖:有数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处,如图中D处。
考点14 地球的内部圈层
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,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、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。地壳是指地面以下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;其次是硅。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。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,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。地壳和地幔的软流层以上,是由岩石组成的,合称为岩石圈。从2 900千米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,为地核。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,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,横波不能通过。
考点15 地表形态
(1)陆地地形的种类
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、丘陵、高原、平原、盆地五类。
(2)海底地形的种类
海底地形通常分为大陆架、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。目前开发海洋资源,主要在大陆架上。
考点16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
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、岩浆活动、变质作用等。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变形、变位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。
(1)褶皱
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。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,叫做褶曲。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,即波状弯曲变形,就叫做褶皱。
(2)断层
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,两边岩块相对下降;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,如我国的庐山、泰山等;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,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、我国陕西的渭河谷地和山西的汾河谷地等。
考点17 板块构造学说
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:亚欧板块、非洲板块、美洲板块、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。一般说来,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,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,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。
考点18 地震
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,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,横波不能在液体、气体中传播。地震发生时,首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是纵波,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;接着横波传来,又变成前后、左右摇晃。
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。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。某一地区地面所受的影响和破坏强度,用地震烈度来表示。在一般情况下,震级越大,烈度也越大。在同一次地震中,离震中越近,烈度越大;离震中越远,烈度越小。
感谢您阅读2021年成人高考历史地理“地球和地图”必考知识点,本文出自:诚为径成考网,转载需带上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chengkao.cwjedu.com/jqxd/5138/p2
- 温馨提示:
- 因考试政策、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,诚为径教育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异议,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!